經歷數次征求意見,“十三五”能源規劃出臺在即。《經濟參考報》記者獲悉,“十三五”期間我國能源消費總量計劃控制在50億噸標準煤以內,其中煤炭消費基本達到峰值,總量控制在41億噸以內,比重降低到58%以下,而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則提高到15%以上。
與“十二五”不同,未來五年能源發展的首要政策取向是調整存量、做優增量,積極化解過剩產能。“十三五”前三年原則上不上新的煤炭、煉油項目,而煤電、煤化工的核準“冰凍期”則是前兩年。同時明確提出放緩風電、光伏發展節奏,力爭用兩年時間將棄風、棄光率控制在合理水平。
7月初的南方,降雨連綿不斷。有著四臺百萬千瓦臨界機組的某大型燃煤發電廠,只有一半機組在工作,而且出力嚴重不足,其2015年全年的負荷只有61%。旁邊的空地,原本是規劃建設二期工程,如今已很少被人提起。
這一切背后是煤電產能過剩壓力的加劇。煤化工有著相同的風險。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發布的《2016年度石化行業產能預警報告》顯示,低油價之下2015年煤制油平均產能利用率比2014年下降26%,個別企業陷入嚴重虧損的困境,乙二醇、聚烯烴的市場價格跌幅在40%和30%左右,煤制乙二醇和煤制烯烴的盈利能力大幅壓縮。2016年產能過剩將愈發突出。
在此之下,“十三五”能源規劃提出,前兩年將暫緩核準新建煤電項目,而煤化工方面,前兩年主要是推進已核準的升級示范項目建設,“十三五”期間煤制油、煤制天然氣生產能力控制在1300萬噸和180億立方米左右。
“對于煤炭、煉油等出現嚴重產能過剩的行業,政策要求更為嚴厲,原則上前三年停止審批新建項目,后兩年結合產能過剩化解效果和市場情況,按減量置換原則精準安排新建項目。”參與規劃制定的有關人士介紹說,當前國內煉油產能利用率不到70%,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5個百分點,但高品質清潔油品生產能力不足。
按照規劃,“十三五”期間淘汰退出煤炭產能5億噸左右,減量重組5億噸左右,煤炭產能控制在40億噸以內,14個大型煤炭生產基地生產能力達到全國的95%。目前這一戰役已經全面打響,今年去產能的任務就占到了總目標份額的一半左右,相關省市區都簽了軍令狀。國務院把化解過剩產能目標落實情況列為中央重大決策部署監督檢查的重要內容,6月以來國家發改委分多路實地督查去產能成效。
在傳統能源過剩的同時,經歷了高速發展的新能源也面臨著愈演愈烈的棄光、棄風問題。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風電棄風率達到15%,成為有史以來棄風最嚴重的年份,2016年一季度繼續攀升至26%。而全國一季度棄光限電約19億千瓦時,甘肅和新疆棄光率分別達到39%和52%,明顯高于2015年底的31%和26%。
為此,“十三五”期將優先發展分散式風電和分布式光伏發電,穩步推進“三北”地區風電基地和光伏電站建設,力爭用兩年時間將棄風、棄光率控制在合理水平,后三年適度擴大建設規模。2020年風電裝機規模達到2.5億千瓦時左右,發電成本與煤電基本相當;光伏發電裝機規模達到1.5億千瓦左右,力爭實現用戶側平價上網。